公告
东昌府信息港(http://www.dcfxxg.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昌府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东昌府道口铺竹马舞去年进了省又进京,受到了热烈欢迎

发布时间:2019-08-19 14:33:20
核心提示:  东昌府信息港本报讯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萧香坊村的竹马舞是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历史悠久,一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逢传统节日
  东昌府信息港本报讯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萧香坊村的竹马舞是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历史悠久,一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在村子里装扮好、跳起来。去年八九月间,萧香坊竹马舞还先后登上了山东省会大剧院和北京民族大剧院的舞台,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跑竹马花样多,角色分生旦丑
  
  “竹马舞在表演跑动时,以走场为主,有‘双龙阵’‘长蛇阵’‘连环阵’‘葫芦阵’‘迷魂阵’‘三面埋伏’‘四门阵’等十余种场面,表演时,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目前,这种活动已与秧歌、戏曲小唱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更鲜活的寓教于乐的民间娱乐健身运动。”道口铺萧香坊竹马舞团长、72岁的传承人萧德河说起竹马舞绘声绘色。
  
  据萧德河介绍,表演竹马者有的是8人,有的是16人,分生、旦、丑等角色。
  
  “正月里是新春,王母娘娘要做生,佛堂开起了蟠桃会,八个神仙出洞门……”伴随竹马舞的唱词多种多样,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经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成朗朗上口、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弦子戏、三句半、吕剧、豫剧杂糅其间,其唱腔唱段也极具地方特色。竹马舞的演唱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跳竹马舞者,大多聪明敏捷,会唱会跳,富有表情,深受群众喜爱。
  
  相传起源唐朝,清期最为盛行
  
  萧德河说,据传唐朝开元年间,外域向大唐赠送很多贡品,贡品中有很多好马。唐明皇很喜欢马,他想让马来跳舞,可经过训练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臣提议,用纸扎成马由人来表演。表演后大见成效,这就是竹马舞的雏形。后来感觉跑竹马有点单调,又加上了花车表演。不久,大臣提议在表演竹马的基础上唱戏。有些文化人收集民间曲子、调子,编排了一些曲牌,遂在梨园成立了戏班。唐明皇有时亲自参加演出,他扮演的是丑角,成为当时的弦子戏。后来,梨园戏班或剧团都称唐明皇是祖师。
  
  后来,程咬金的后人来山东鲁西南的老家做官,唐明皇送给他一个戏班。从此,弦子戏在鲁西南发展起来,很多地方纷纷效仿成立戏班,被称为“竹马乡社”。
  
  弦子戏和竹马舞在清中末期最为盛行,在东昌府、堂邑、莘县、临清有很大名望。东昌府楼南杨大安是个京官,他曾独家赞助过萧香坊竹马剧团。
  
  竹马舞年年演,走进省会京城
  
  多年来,萧香坊竹马舞年年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今年正月十五(2月19日),“民舞民乐、舞龙舞狮展演”上,东昌府区道口铺萧香坊的跑竹马一试身手,欢快的锣鼓声夹杂着战马的响铃和嘶鸣声,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演出。
  
  6月5日,“相守心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型展演上,道口铺萧香坊的竹马舞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战马的嘶鸣声加上欢快节奏,让市民体验到了地道的非遗味道。
  
  2018年8月29日晚,一场原汁原味的山东民间舞蹈登上山东省会大剧院的舞台,来自全省各地的15支演出队伍,共计500多名老中青演员,各拿各的绝活演绎了大型山东民间舞蹈诗《俺的山东大秧歌》。其中,聊城市级非遗“道口铺萧香坊竹马舞”成为舞台上最亮眼的表演。
  
  2018年9月14日,大型山东民间舞蹈诗《俺的山东大秧歌》在北京演出。道口铺街道萧香坊的竹马舞登台亮相,向全国展示聊城的非遗文化,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文化站站长郭丹龙透露,1987年,政府曾投资对竹马舞进行抢救性保护。从1992年至今,每年举办民间艺术节进行保护。现已用文字、录音、录像、摄影、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竹马舞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
  
  萧德河说,村里很多年龄大的演员快跑不动了,年轻人又不感兴趣。现在竹马舞的传承已破除保守思想,不断向外人传承。聊城大学的一些本地和外地的学生,逐步学会了竹马舞。“现在看来,有这些大学生,竹马舞至少不会断绝和迷失了”。
  
  东昌府信息港推荐:东昌府道口铺竹马舞
  
  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办事处地处鲁西平原,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的农民,也衍生出优美的民间文化。竹马舞是道口铺办事处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间舞蹈形式。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竹马舞亦名“布马舞”,俗称“跑竹马”,早在宋、明间,社火中就有这种舞蹈形式。明代阮大诚编的剧本《双金榜》中,也安排有“跑竹马”舞蹈表演。竹马舞在中国许多地区流行。每逢新春佳节,民间艺人就用竹劈子扎绑成马形骨架,糊上五颜六色的绒布,经过精心设计,制成尾巴、嘴巴、耳朵、眼睛均能动作自如的小“布马”,成群结队地随民间花会队伍涌上街头,浩浩荡荡,热闹非凡。竹马的做工精细,色彩鲜艳。主要制作材料是竹子,先在水里浸润10天左右,然后晾平,再破竹分蔑,撑成骨架,复糊彩纸或彩色纱布于外,又用红、黄、绿、白、黑五色布缠身。马身分马首、马臀两节,马首有鬃毛,颈下挂响铃,马臀有长尾,形象逼真,但不真骑,而是扎于人的腰间。马首系于身前,马臀系在身后,舞时像是骑在马上,马儿忽而徐行、忽而疾驰、跳跃,边歌边舞,颇为有趣。元宵节时,夜间表演竹马舞,在马头和马肚中安放上蜡烛或彩灯,在马脖颈系上五彩串铃,舞起来铃声清脆,灯火辉煌,非常壮观。表演竹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俏闺女)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花大姐)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的表演在跑动时,各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以走场为主。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时,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目前,这种活动已与秧歌、戏曲小唱如弦子戏、三句半、吕剧、豫剧等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更鲜活的寓教于乐的民间娱乐健身运动。每逢节庆,五颜六色的群马,跳跃奔驰,大大活跃了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东昌府道口铺竹马舞去年进了省又进京,受到了热烈欢迎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