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东昌府信息港(http://www.dcfxxg.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昌府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孔子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发布时间:2017-07-27 21:14:18

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

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

教育美学

教育方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加上“有教无类”(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许多学生一旦及门,便终生接受其教诲。孔子死后,弟子代代相传,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1、教与学的关系。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鼓励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首先,孔子是主张全民教育的,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他都可以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其次,弟子入室后孔子又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3、学与思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便很难学有所成。

应该说这是古今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最辩证、最正确的理解。孔子是以《诗》、《书》、《易》、《礼》、《乐》为课本来教学生的,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孔子之“思”,一是要学生深入思考文献的文化内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二是要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复习旧的功课,便可以帮助理解新的内容,因为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温故”也指对已有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知新”则指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

5、讲授与答疑的关系。孔子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与个别辅导答疑两种形式。在讲授中,孔子总是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事情,则轻易不下结论,宁肯存疑,这便是孔子在教学上所一贯主张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原则。据《论语?述而》所记,孔子主要以“文、行、忠、信”四种内容教学生。孔子在授课时,不但做到了“诲人不倦”,而且也能毫无保留。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6、言传与身教的关系。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他将这两者结合的完美无缺。

美学

孔子率先提出“美在其中”美学命题。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论语·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早年教育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孔子的母亲在他24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适齐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初事鲁国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留卫期间

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孔子遭人诬谄,孔子害怕获罪而离开。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有人劝孔子,要有所作为,便要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孔子谢绝。但后来不得已而前去拜见,孔子入门时,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敢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告诉子路先前的执着连上天都讨厌。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便离开卫国。

过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过宋危机真相史籍各处的记录《汉书·楚元王传》描述最为详细,还有《史记?宋微子世家》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靡侈死不如朽之速愈。”等处。宋人欲杀孔子事件在宋景公二十五年(宋景公共计六十四年),缘由孔子到达宋彭城之前,经过现在尚存徐州北郊的宋桓魋石椁,石椁门楣原有“桓戒”,西面百米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巨大墓葬,仅约米见方两米长的塞墓石就数十块之多,至今没能确定墓主人。表面上是孔子指责桓魋做石椁(山石崖中的大型墓室)厚葬,遭到宋人反击,欲杀鲁侯大员,事实上鲁侯的厚葬也是正常的。

宋人杀孔子的历史更深层次原因,绝非是孔子反对厚葬能够掩饰。大家知道孔子的六代祖由宋人逐出,孔子与宋有此纠纷。宋人是周武王建周王朝改朝换代,为了使商朝文明得以传承,给以前朝后裔的优厚待遇,商人帝王直系后代封在宋,成为周王朝三公之首,宋公在周王朝一直受到天子和绝大多数诸侯的爱护和尊重。甄别宋公文化遗产,搞清楚孔子让宋人恨之入骨的真正原因,于方方面面都具有现实意义。现在宋公文化遗产还完全是人为之谜。孔子公元前500年相鲁,修撰春秋经传,孔子开创干支日先河,并且为汉代之后的史书采用,至今尚左右历史学考古学学术界。

孔子随意性极大的干支日冲击周王朝干支年表,毁灭古代历史,让商周无数甲骨文青铜器记载的历史沉陷于难能辨识的迷惘之中。现在能够幸运的是,陈君俭发现和整理的商周干支年表,可以完整复原中国古代历史。作为宋人商帝王的后代,感恩周王朝和诸侯的厚待还来不及,对于破坏商周干支历史的宋人不肖子孙,宋司马桓魋当然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更是有宋景公的支持和撑腰。“孔子微服遁”。孔子的干支日理论,同时使孔子自己的生日也被摧残,《春秋公羊传》记录孔子生日在阴历十一月,现在呢!伟人曰:对待历史文明要有甄别,继承精华,剔除糟粕。

相失于郑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个人疲累的像条丧家之狗。弟子赶紧找回孔子,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受困陈蔡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弟子

弟子孔子讲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一说为七十二人)。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受业身通者”为几人,已不可考。今选取几位史籍中有详细记载,确定其人真实存在的进行介绍。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李学勤先生在《周易溯源》中指出:

《诗》方面方面传人为子夏。

《乐》方面传人为仲良氏。陶潜《圣贤群辅录》记“仲良氏为移风易俗之儒。”

《易》方面传人为商瞿(子木)。商瞿善筮,有孔子向其问筮记载。《童子问易》提出孟子思想如“性善论”、尚义思想、“民贵君轻思想”皆来源于《易传》。思孟学派德性论“五行”提出的“德道”、善道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自公元前500年孔子相鲁孔子学术为世人所知以来,中国的尊孔反孔的儒法之争从来没有间断过,有时甚至斗争十分惨烈。鲁侯是周公旦的封地,第一代鲁侯是周公旦长子伯禽。孔子相鲁之前,鲁侯是东方诸侯一等爵位,同齐宋楚燕等大诸侯平起平坐,有着相当的发言权。

孔子相鲁之后,鲁的地位急速下降到三流之外靠仰别人鼻息生存,到所谓的战国七雄争霸天下,根本就没有鲁的什么事。孔子相鲁撰春秋经传,其一是提升鲁侯级别为鲁公,这一点与出土文物青铜器鲁侯铭文格格不入,鲁是侯级别而不是公级别;其二是孔子把自己发明创造的干支日,大量的塞进鲁侯史《左传》里面,冲击并破坏商周干支年表历史,损害孔子之先宋公国家三公之首的清誉,亦自损鲁侯形象。

孔子不务实事,按现在来说,工程院和绝大多数科学院工作与孔学无关,孔子只是靠嘴皮子吃饭,不劳而获。尊孔,对众多为科学进步国家富强的实干者不公。把孔子奉为教育家不符合实际,孔子学术除了近亲繁殖,门徒七十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留下影响后世的像样著作。国家教育不能花纳税人的钱,培养不干实事而去贻害国民的害群之马。东周后期诸侯争霸的时代需要,产生百家争鸣帮助诸侯致力于实干强盛的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法家的先驱。将孟子绑至孔孟之道,是汉以后的事,孟子与孔学并无瓜葛。《四书五经》将孔子的大学、中庸、论语凌驾于中国传统典籍《尚书》《诗经》《左传》之上,是汉朝之后尊孔者肆意所为。秦火之后,鲁史春秋经传一家独大。尊孔至于先秦的祸害,最主要的是干支日论破坏了商周及前中国文明干支年表历史,春秋论篡改替代周王朝东周国家历史。

秦始皇也是周王朝的诸侯之一,真正改朝换代的是战胜周诸侯项羽的汉王朝刘邦。汉朝之后尊孔与法家儒法新一轮争战,受到极大冲击的汲冢《竹书纪年》,皇甫谧《帝王世纪》再现中国古代文明干支年表历史的努力,不敌尊孔派,竹书纪年被部分破坏。新千年孔子塑像事件,拒绝孔子塑像进入天安门广场,法家小胜一次,不允许向历来批孔的法家心头撒盐。孔子学院诞生在断代工程面对众多关注之时,拉大旗作虎皮借孔子干支日论能挽救断代工程的毫无建树?孔学及孔子学院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明文化吗?误导世人必尝苦果。当代断代工程主要执笔人,以孔学干支日论著称的李学勤教授对断代工程失败决绝反思,与之针锋相对以中华文明七千年干支年表的发现者陈君俭,不屈不饶,儒法干支历史学术观念干支年表与干支日论再次对峙。封禁、删帖、破坏个人电脑周永康滥用职权鸡鸣狗盗者层出不穷。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法治改革的主流深入人心,伟人所言极是:对待历史文化要有鉴别有扬弃。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

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

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可谓现世之见孔子之真者。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

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中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不学礼,无以立。东昌府信息港www.dcfxxg.com这样的报道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孔子对师生关系的论述版权与免责声明
东昌府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