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东昌府信息港(http://www.dcfxxg.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昌府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山东东昌府名人

发布时间:2017-09-10 18:57:01
核心提示:傅以渐介绍: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 清第一位状元。  知名学者、
 傅以渐介绍: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 清第一位状元。
  知名学者、史学家。出身贫苦,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终成大器。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他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傅以渐以状元而居相位,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
  1657年(顺治十四年)冬,因皇太后生病,两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于三日之内处理完毕,受到顺治皇帝奖誉。他曾扈从顺治出行,在骑驴归帐时被顺治看见,因作为画幅,题“状元归去驴如飞”句。此画为傅氏后人藏于其聊城故居“御画楼”,画苑传为佳话。
 
 
 
  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第一次殿试,中进士,夺清代首科殿试状元。任宏文院修撰。次年,即充任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1648年),任《明史》纂修官。顺治八年(1651)书成,任国史院侍讲。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又充《清太宗实录》纂修官。次年正月,迁秘书院侍讲学士;五月,迁少詹事;闰六月,提升为国史院学士;七月,受命教习庶吉士。1654年(顺治十一年)升迁任内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奉旨陈时务,又承命作《资政要览》后序;二月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改任内国史院大学士,充文、武殿试读卷官。当时正编写清太祖、清太宗《圣训》及《通鉴全书》,傅以渐均任总裁官。又承旨撰写《内则衍义》,逢户部呈进《新编赋役全书》,也命傅以渐复核,倍受皇帝器重。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京察,傅以渐上疏自陈,乞罢归乡,皇帝亲批御旨:“卿辅弼重臣,醇诚朴慎,勤劳密勿,倚任方殷,岂可引例求退?著益抒猷念,佐成化理”(《清史列传》卷五)。次年二月,傅以渐与庶子曹本荣又奉旨汇注《易经》,仅用10个月的时间,编成《易经通注》一书。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傅以渐偕同学士李蔚充任会试主考官。按旧例,考官入闱均携带书箱,而这一年却被定为禁例。傅以渐上疏请求:“凡出题应用书籍,敕部照例给发,庶免漏误”(同上)。经过部议决定:令内监察验以后,仍准携入。傅以渐因闱中咯血,又上疏乞归,说:“入闱七日,幸殊卷尚未誊进,乞赐另遣一员,同李蔚任事”(同上)。皇帝降旨说:“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闱事”(同上)。傅以渐只好带病主考完会试。顺治十五年(1658)9月,清廷参照明代官制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月请病假回原籍疗养,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因病休超过一年,自乞罢黜,皇帝旨命:“加意调理。稍痊,即来京入直办事。不必引请处分”(同上)。次年三月京察,傅以渐再次自陈乞罢,皇帝仍然温旨慰留:“卿清慎素著,佐理有年。著加意调摄,痊日即来京供职,不必求罢”(同上)。顺治十八年(1661),闻顺治帝崩,直京奔丧后,又以病告归。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清圣祖康熙皇帝即位,傅以渐再一次上疏乞归,遂解任回原籍。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去世,终年57岁。葬于聊城傅家坟。
  傅以渐的先世有隐德。远祖傅回,明朝成化年间为县尹,生有七个儿子。其中的一个儿子,名叫傅祥,占籍聊城。后经过五世,传至傅以渐。
  傅以渐生来就聪颖敏慧,经史过目不忘。当生员时,逢明朝末,世道大乱,他昼夜参与守城,仍然手不释卷。清顺治二年,乡试中举。顺治三年,夺魁,授弘文院国史馆修撰。顺治四年,傅以渐出任会试同考官。五年,充明史纂修官。顺治八年,迁国史院侍讲。九年,充太宗皇太极实录纂修官、迁左庶子。顺治十年,累迁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教习庶吉士。顺治十一年,升至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甚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以后改任国史院大学士。曾先后多次兼文武殿试读卷官、会试主考官等。他直言上奏,提出废除禁例、改革会考制。不数年,入为丞相,有谋略,笃实而言语谨慎。手握重权,位在高官,食不重味,衣着素洁,以清勤著称。顺治十五年,典会试,加少保衔。内院改内阁,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自以官位显,升迁太快,以疾病告假。顺治十八年,又一次疏奏乞请辞职,盛年告归,杜门著书。
  他深得老子之学的真谛,每闻百姓疾苦,如同在自己身上,在乡里有义举时,他必定赞成。设身处地,对寒门素士与豪门没区别,奖掖后进,惟恐不及。待人从来没有疾言厉色的时候。
  傅以渐“雅怀清节,弁冕当代”。他学识渊博、精于稽考、严于治学。自准备应考时,他以壁为纸,焚香夜读,博通众书。为官后,他先后受命充《明史》、《太宗文皇帝实录》纂修官,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灾衍义》,复核《赋役全书》,修《易经通注》。可惜著述墨迹多毁于火灾。著有《贞固斋诗集》。 
  历史典故
  傅以渐的父亲因儿子中了状元,在朝廷做了大官,四邻八乡的人只要一看到他,都会翘起大拇指,把他称赞一番。当地县老爷是他的座上客,常有事没事向他请教。久而久之,傅老太爷听惯了人家的恭维话,不由趾高气扬起来,与人说话的噪门大了,待人接物也就势利起来。 他闲居在家。忽然一天,他邻左边邻居来到他家,一揖到地对他说:“老兄弟,有件事想与你商量……”傅老爷没等人家说下去,就大声地说:“商量什么?”邻居因有求人家,只得低声下气地说了下去。原来邻居是为三尺房基,想与他商量。傅老太爷不听犹可,一听便呼地站了起来,虎着脸说:“这是我家0的遗产,有什么好商量的?”邻居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灰溜溜地出了傅家。 邻居的两个儿子想想气不过,就找上门去与傅老太爷评理。可是,傅老太爷没等两兄弟开口,就叫家人把他俩赶出门去。两兄弟一气之下,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请来泥水匠用干石灰,把傅家的三尺场地勾划了进去…… 傅老太爷见邻居胆敢到泰山头上来动土,气得火冒三丈,连忙叫五六个家丁拿了棍棒上前阻挡。邻居的两个儿子并不买账,急忙跑回家拿出了锄头、铁耙……一时两家争执不下。
  前来围观的人见傅家仗势欺人,都不服气,纷纷指责傅家蛮不讲理。傅老太爷赶忙派人去县衙请县老爷,县老爷见此情景,也只是在两家中间用好言相劝…… 傅老太爷回到家,便一0坐到大厅的太师椅里。他越想越气,赶忙叫家丁拿来文房四宝,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儿子傅以渐写了信。信的大意是,邻居为造房,无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为此,与邻居几乎大动干戈。要儿子写信到县衙,打赢这场官司。信写好以后,便派得力家丁星夜赶送。十天半月以后,傅以渐接到家书。他拆开一看,不禁坦然一笑,立即挥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老太爷看了回信,又细细体味了儿子附上的那首诗,感到儿子说得对。当晚,他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他主动找到邻居门上,表示愿让出三尺屋基。邻居见傅家主动相让,也让出了三尺屋基,结果各让三尺。邻家房子造好了,这六尺地方就成了一条小巷,后人便称为“仁义胡同”。傅以渐一封家书,使干戈化玉帛的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孔繁森介绍: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孔子第74代子孙,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荣誉称号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藏区工作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多次爬到海拔将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解长林介绍:
  解长林(1917—2002),鲁西南老八路。山东省聊城市堂邑县凤凰集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曾用名张蔚菁。父亲务农。解长林8岁读私塾,9岁起先后在聊城道立模范小学、省立叁师附小读书。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4月离休。2002年1月16日22时40分在北京逝世。
 
傅斯年介绍: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初字梦簪。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夏,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担任-总指挥,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
  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一直工作在学界,掌管过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的校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
  胡适与傅斯年(左一),胡祖望
  胡适与傅斯年(左一),胡祖望
  学史”。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0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于1932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反动言论,从历史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此书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际联盟。《东北史纲》一书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各国公认之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
  1939年5月,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在政治上,傅斯年要求严惩-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
  晚年傅斯年身体肥胖,患有高血压,医生嘱咐他少吃盐或不吃盐,并戒肉类荤腥。又查出患有胆结石。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质询时过度激动,“突患脑溢血逝世于议场”,享年55岁。
  傅斯年逝世后,葬于台湾大学校园,校内设有希腊式纪念亭傅园及“傅钟”;其中,“傅钟”启用后成为台湾大学的象征,每节上下课会钟响二十一声,因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王汝训介绍:
  王汝训,1551—1610,字师古,号泓阳,东昌府区人。自幼笃学,师从穆孔晖,理学造诣颇深。明隆兴五年(1571)中进士,授元城(今大名县)令。万历初年,入京先后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光禄少卿、吏科给事中、太常卿、太仆卿、光禄卿等职。他为官清廉,家中清贫;万历二十二年(1594),改任左佥都御史、进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后出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右侍郎,署部事。他主持南京工部一年多,竭力清除旧弊,节约冗费数万两。他死后,赠工部尚书,谥曰“恭介”。他家居期间,从事著述,编纂《东昌府志》22卷,又有《疏草》二卷,文集诗稿藏于家未及编刊。他潜心研究理学很有声望,后人称他为明儒“七先生”之一。
 
杨以增介绍:
   杨以增(1787~1856)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今东昌府区人。出身诗书世家。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知县、知府。后调广西、湖北、河南等省诸道供职。他任河南开旧陈许道时,正遇上黄河决口,他率众督促加固堤坝,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在陕西时,与陕西巡抚林则徐友谊甚笃。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为江南河道总督。咸丰五年(1855)卒于任。葬于聊城城西田家庄。杨以增一生热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道光五年(1825),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广交文士,接触和收集许多珍本古籍,尤其得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最多。后得到文学家梅曾亮、包世臣协助,于道光二十年(1840)创建藏书楼——海源阁。曾辑印《海源阁丛书》。其子杨绍和,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其孙杨保彝,曾任山东省通志局会纂,又使藏书有所增加。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8300余卷,成为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所藏图书,在军阀兵乱和日军侵略中大部散失,少部辗转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保存。198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市人民政府在杨氏宅院故址重建海源阁。
 
孙偓介绍:
  孙偓(?~?) 唐代大臣。字龙光。父孙景商。今东昌府区沙镇人。
  第进士,历显官。以户 部侍郎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后又兼礼部尚书等职。
  封安东郡侯。
 
傅乐成介绍:
  傅乐成(1922—1984)字力更,号秀实。聊城市(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著名史学家。幼读私塾。1930年,随家迁至济南,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1933年在该校毕业后,先后在北京辅仁中学、贵州铜仁国立三中高中部就读。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5年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南京珠江路教会中学任语文、历史教员。1948年夏应聘到国立河南大学任助教。后去台湾。1949年10月起,在国立台湾大学先后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在任教的十几年中,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师大、成大、淡江等高等院校兼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1984年2月21日病逝于台湾大学医院。傅乐成在北京辅仁中学读书期间,曾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和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后被捕入狱,经其伯父傅斯年保释出狱。在大学执教期间,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撰写的《中国通史》一书,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日本史学界评价他“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较有影响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著作。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朝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南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傅乐成终身未娶。步入老年后,体弱多病,孤身一人,思乡情深,常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期盼,生前嘱亲朋好友,待祖国统一后,将其骨灰与先父一起归葬聊城原籍。去世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台湾史学会曾为其联合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设立“傅乐成教授奖学金”。台湾大学将其生前主持的“秦汉史研究室”易名为“傅乐成教授纪念研究室”。
 
杨绍和介绍:
  杨绍和 (1830—1875)字彦合,又字念微,号协卿、 岩。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清代古籍、书画、金石收藏家、目录学家。杨以增次子,海源阁第二代主人。幼时入乡学读书,7岁时因善诗赋而深得其父好友林则徐的赏识,收为弟子。后从包世臣学经学,从梅曾亮学古文。1852年(咸丰二年)中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户部候补郎中,以军功擢候补道,军机处记名,被选任陕西道。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右中允,同经局洗马,又擢任翰林院侍读,赏三品衔,升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1875年(光绪元年)升通议大夫。杨绍和秉承家学,终生留心古籍、金石、书画,搜罗典籍不遗余力。自幼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收得宋元椠本颇多。官居北京期间,适值怡府乐善堂藏书散出,朱子清、潘伯寅、翁叔平等人争相购置,杨绍和所得尤多。怡府之书得于清初徐、季诸藏书家,颇多善本。杨绍和此举使海源阁藏书更为丰富,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提高,成为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峙南北的清末两大藏书楼之一。杨绍和及其父、 子三代收藏的书画、 碑帖、砚石、印章、铜器等文物极为可观,其中有端砚200余方, 宋人山水、扇面画及长卷,商、周铜器,历代名瓷等。杨绍和在目录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在对海源阁阁藏进行整理后,于1869年(同治八年)写出了《楹书偶录初编》5卷,又于1871年(同治十年)撰《楹书偶录续编》4卷,对所录之书考核异同,检校得失,详记各书的名家题跋,间附己意,并记其行式、印章及收藏经过等,使海内人士得以了解海源阁藏书之梗概。时人谓:“杨氏以藏书为世业,宋椠元抄集诸家之大成,故藏书之富,鉴别之审,海内推先生第一。”1875年卒于官。
 
朱学笃介绍:
  朱学笃(1826—1892)字祜堂,号实甫。聊城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应乡试中举。1859年(咸丰九年)中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60年(咸丰十年) 授编修。同年,加翰林院侍读衔。1862年(同治元年)充国史馆协修、纂修,实录馆协修、纂修。1864年(同治三年)补湖广道监察御史。1865年(同治四年)充任会试同考官。1866年(同治五年)转掌浙江道监察御史。1867年(同治六年) 任甘肃宁夏府知府。1869年(同治八年)开缺以道员选用。1874年(同治十三年) 受命督修黄河工程并加盐运使衔。后因0在堂奏请归里。在籍及济南课教多年。朱学笃自幼沉静果决,志向坚定。步入仕途后,风节自励,遇事敢言,同僚中有渎职不法者,上疏奏劾毫无顾忌。对待母亲孝行谨持,因在外地居官,离家乡较远,经常思念0,夜不能寐,故辞官归里。娱亲之暇,严课子弟。创建“笔花馆文社”讲学授徒。在籍主持启文书院讲席,在济南主持泺源书院讲席。经他教授的诸生多有成就。 他虽然去官归隐, 每闻地方利弊,对当政者为民请命无不尽言。1883年(光绪九年)黄河决口,洪水将聊城围困,朱学笃督率夫役抢险,加固堤防,保住城池,民众免受洪水之苦,此举深得乡里钦敬。朱学笃对书法艺术造诣颇深。1875年(光绪元年),为重修西关外吕祖堂撰写的碑记,字体平整,结构严谨,遒劲丰满,神气贯通,堪称一绝。在吕祖堂戏楼台前抱柱上 书写的对联:“歌管楼台仙阙下,夕阳城郭画图中”,时至今日仍在民间传诵。1892年(光绪十八年)病逝。
 
尹剑华介绍:
   尹剑华(1911—1931),又名任剑华、任剑峰,山东省堂邑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
    尹剑华曾在日本商业学校(今陵县路一带)求学,后到上海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培训。1930年3、4月间派来青岛,任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青岛工作期间,重建和新建8个团支部,团员总数达到30多名。在这期间,他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经常发动青年团员在中山公园、跑马场、火车站、第三公园等处散发《党团宣言》、《赤色工会宣言》、《反帝大同盟宣言》等传单,以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宣传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意义,动员人民起来参加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斗争。1931年春,国民党对青岛中共党、团组织进行大逮捕。4月13日,尹剑华被捕,同年8月19日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0岁。
 
杨保彝介绍:
  杨保彝 (1852—1910)字 龄,号凤阿,又号 庵。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清末古籍、金石、书画收藏家。海源阁第三代主人。1870年(同治九年) 中举人。以祖荫得知县,历官内阁中书、户部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杨保彝在肥城田庄筑眉园,退隐蛰居。复出任山东通志局会纂,兼任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继祖、父之业,使海源阁所藏古籍、金石、书画更加宏富。晚年将其所藏禀报地方政府备案,意在“勿为子孙毁弃”。著有《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4卷,分经、史、子、集4部分,共书464种,计11328卷。另著《海源阁书目》 6卷,也分经、史、子、集4部分,共书32 36种,计208300卷。还编著了《海源阁金石书画目录》5册。
 
聂子政介绍:
  聂子政 (1904—1949)原名聂秉政,又名聂志超。聊城县周家店(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早期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创建者。1923年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学习。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北伐军。1927年,以“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聊城从事革命活动,组建了聊城三师、聊城二中党团组织。同年10月, 中共鲁西县委成立,被选为县委委员。1928年1月,与杨耕心等人组织领导了阳谷坡里-。后参加国民党军队,曾任少校参谋、中校团副、团长等职。在台儿庄、瑞昌等地指挥过对日作战。1945年,积极策动国民党新八军高树勋部起义。起义后,任“民主建国军”第一军第二师副师长。1946年春,率“民主建国军”参观团到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并应邀在边区参议会礼堂作关于邯郸起义的报告。1949年8月14日病逝于西柏坡临时军医院。
 
宋占一介绍:
  宋占一 (1906—1931)字子贯,后改名宋魁甫。聊城县小张庄(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革命烈士。1923年秋考入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聊城学生举行--,宋占一站在斗争前列,并组织“爱国十人团”,开展反帝爱国活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被补选为中共鲁西县委委员。 1928年1月,参与组织领导了阳谷坡里-。失败后辗转至济南,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团省委工作。1929年2、3月间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 同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被关押在山东省第一监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参加了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组织的-斗争和党组织领导的越狱斗争,最终未能脱身。1931年4月5日,与邓恩铭、刘谦初等22人一起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被杀害。
 
呼盉斋介绍:
  呼盉斋 (1908—1966)聊城县东关街(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著名画家。1931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任聊城政治干部学校教员,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聊城沦陷后, 辗转泰安、济南等地,以教员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3年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45年,任山东南华学院教授,讲授绘画、艺术史、美学。1947年调任齐鲁大学文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沪南文化馆馆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负责人等职。1955年后,曾任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秘书、齐白石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主任。1962年任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呼盉斋毕生致力于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早在30年代,就出版了《呼盉斋画集》《呼盉斋花鸟画集》等。多次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参加李可染、李苦禅等著名画家作品联展。上百件作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其作品构思新颖,用笔洗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同时,对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颇有见地,郭沫若称他为“真正的鉴赏家”。1966年病逝。
 
李孟悦介绍:
  李孟悦(1864—1924)聊城县朱老庄乡四甲李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清末武状元。自幼喜爱武术,在其父(武秀才)和堂叔(武举人)的教导下,勤学苦练,精通各种武艺。20岁中武秀才,23岁中武举人,25岁中武状元。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李孟悦曾随从护驾。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出任广东参将,后升任两广镇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曾劝其参加革命,他因受忠君思想支配而婉言谢绝。袁世凯称帝后,不愿依附于袁世凯,返回原籍,并协同杨兰亭、白凤岐等组织“-团”,建立地方武装,维持地方治安。1924年病故。
 
叶嗣高介绍:
  叶嗣高(1857—1925)字矩民。聊城县叶家园子(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光绪帝御医。出身仕宦之家。自幼攻读诗书,广交文人学士。后兼习中医,精研《内经》《伤寒》《难经》等经典著作。临症用药精当稳妥,治愈垂危病人甚多。1894年(光绪二十年)赴陕西任候补县丞。后任河北遵化知州、候补道台。辛亥革命后,回乡行医。
 
赵以政介绍:
  赵以政(1904—1928)字存礼。聊城县姚家园子(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革命烈士。1923年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被分配到北伐军第三路军任排长、工兵连长等职。北伐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受-派遣,以军事特派员身份回到聊城。同年10月任中共鲁西县委组织委员。1928年1月,参与领导了阳谷坡里-。3月,任中共鲁西县委代理书记。6月8日被捕。6月19日,在聊城南门外桥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王晋亭介绍:
  王晋亭(1913—1942)原名王连级。聊城冯段王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1930年考入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初级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 8年6月任中共鲁西特委组织部长。同年11月任宣传部长。1940年春任中共鲁西区党校总支书记。同年12月任中共泰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2年4月1日,中共泰西地委在峰山县岚峪村召开地委会议时遭敌袭击,他在组织突围中牺牲。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山东东昌府名人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